家扶基金会公布「儿少自我保护的态度与行动」调查结果。(陈国维 摄)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家扶基金会今天(28日)公布「儿少自我保护的态度与行动」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有3成儿少反映不想上学、曾被同侪嘲笑或曾透过网路与陌生人交友,但反观家长们认为孩子遇到的问题,较严重的是有陌生人拿东西给孩子吃及问起性教育的问题,显示对孩子的遭遇的认知有落差。亲职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对孩子要关心多于指导、以聊天取代说教,双向沟通才有成效。#记者陈国维採访报导#
乐乐:『(原音)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上厕所开门出来的时候,就被一个高年级的学姐拍照,然后我就很紧张,我就直接跑回教室,然后有跟同学讲。』就读国中一年级的乐乐回想小学二年级在学校遭遇到的情况,还是心有余悸。
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家扶基金会透过网路询问全国近万名国小到高中职的学生有关情境遭遇及自我保护态度,结果显示学生们反映最多的是「曾在校遭遇不好事情而不想上学」、「曾被同侪及朋友嘲笑或欺负」、「曾透过网路或APP与陌生人交谈」,平均都各有3成比率。
家扶基金会日前也针对家长进行相关调查,统计发现家长认为孩子遇到较严重的问题是有陌生人拿东西给他吃,以及主动向爸妈询问性教育的问题,对于孩子认为常遇到的情况,反而较少有家长注意到。
调查也发现,儿少学习自我保护知识的媒材主要来自「口头说明」、「课程与活动」及「网路媒材」,因此,亲职教育专家陈安仪提醒,既然家长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第一个学习对象,家长适时的机会教育就显得很重要,平时要常和孩子聊天。陈安仪:『(原音)藉由绘本、一些影音或者是bob足彩,它其实都是很好的教材,可是重点是在爸爸、妈妈要常常跟孩子聊天、跟孩子讲话,你要把这个讯息透露给他们。我觉得父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有说教的感觉,所以有的时候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到我的朋友,比如说常常讲到说我朋友的小孩最近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陈安仪也提到,较没自信心的孩子容易遭受霸凌,所以除了帮助孩子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外,也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才能减少或有能力去面对各种生活安全问题。
原始连结" />